您的位置 首页 专家

揭示海参奥秘先行者——朱蓓薇

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加工专业分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获评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领军人才。其技术转让企业几十家,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加工专业分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获评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省领军人才。其技术转让企业几十家,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从黄土高原来到渤海之滨

朱蓓薇出生于50年代陕西杨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幼时起就整天和科研人员一起数麦粒,做试验。高中毕业后,朱蓓薇在农村经历了三年插队的艰苦生活。回想起那段时光,她不无感慨道:“如果说在农村三年插队的艰苦生活,使我意识到生活必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话,那么农村拉架子车繁重的劳作,则是促使我想用知识为农民做点实事的源动力。至今,这种情结未变,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凝聚为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我感谢那段生活和那个时代赋予我的使命感和这种坚忍。”朱蓓薇常常感叹为农的不易,扭转农民的辛劳付出与微薄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了她的最初愿望与不竭动力。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朱蓓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工业大学(时为“大连轻工业学院”)制糖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走上食品科学的研究道路后,朱蓓薇满心装的都是农民和企业的迫切需求。她走地头,下车间,把带着泥土味、鱼腥气的现实问题带回实验室;她跑市场,看行情,拿出准确的市场预见和企业家谈合作。朱蓓薇的专利不是锁在柜子里的证书,而是农民和企业的摇钱树。她说,我的科研课题不是单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专注与勤奋赢得企业信赖

朱蓓薇留校之初,很长一段时间内负责科研中的样品检测,有些人认为实验室工作单调枯燥,但她却以此为乐。一个凯氏定氮实验做下来需要几个小时,每天要测十多个样品,虽然辛苦却始终一丝不苟,正是这段经历和这份执着,练就了朱蓓薇过硬的操作技能。这其间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一个企业为了考查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故意将相同的小样混杂编号后送来检测,当他们拿到精准的检测结果后,都对朱蓓薇赞不绝口,她也因此得到了企业的绝对信任。

在科研的起步阶段,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步履维艰。不过,那时的朱蓓薇并没有想太多,找准一个点,就一门心思地做下去。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一些小企业的配方问题,她几乎跑遍了从大连到祖国北疆铁路沿线的每个小厂。经常是周五下班就出发,周一早上就精神抖擞地去上班。那时经费紧张,她不舍得坐卧铺,困了累了往座位下面铺上报纸,躺下就睡。到了目的地再花一、两个小时从车站步行到厂家是常事,睡农家炕也是家常便饭,个中辛苦溢于言表。但是每次做出让厂家满意的产品时,她都无比高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现在回忆起来,她还总是一脸欣慰地说:“这也许就是我做科研产业化的一个雏形吧。”

那时在单位搞科研,她每天第1个到实验室刷试管、配料、测数据,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合作单位专家的认同。帮助企业搞项目,她因地就简,用医院的针管替代专业仪器进行精确的计量,“从大城市来的专家能帮着提高产品质量”,是她听到最朴实的赞美。

紧盯市场的女科学家

朱蓓薇教授尊崇理论研究,但不追求著作等身。她重视的是把科技成果切切实实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生产力。事实上,她的科研项目也大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这成为其科研工作的最大特点。从一开始,朱蓓薇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紧紧盯着变化的市场。凭借敏锐的科研嗅觉,她给市场带来一次又一次惊喜。

辽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大连更是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由于海产品营养物质含量高,极易腐败,且季节性强,给加工和销售带来极大不便。传统的鲜销或简单加工模式附加值低,难以保存和流通,极大限制了农民的养殖规模,阻碍了海产品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市场需求。由此,朱蓓薇萌发了将科研重心转向开发特色海珍品的想法。此次研究转向跨度大,难度高,不少同行专家对她的这一选择并不看好甚至表示怀疑。然而,他们有所不知,在朱蓓薇把目光投向海洋时,已经进行过深入而成熟的思考:从宏观角度看,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海洋资源的开发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从地缘角度看,辽宁是水产大省,大连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但海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才只是刚刚起步,提高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是大势所趋。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朱蓓薇决心坚定,她说:“我的科研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或发财,而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真正为农民做点事,真正为企业做点事。”

揭示海参奥秘的先行者

海参是高级海味之最,体内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极具开发潜力。可是,海参是一种自溶能力很强的海洋生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往往会出现破皮、吐肠、溶解等现象,多年来人们苦恼于它的贮存和加工之难。从1994年开始,朱蓓薇把海参作为科研的重点对象,开启了解决海参自溶难题的艰辛之旅。

期间,朱蓓薇访企业,下车间,足迹遍布辽宁各地的城市乡村,甚至为了购买或定制一些实验仪器和设备,无数次往返于大江南北。外出回来,来不及休息,风尘仆仆的朱蓓薇总是第一时间就来到实验室。由于海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换水,在潮湿的环境中,她要反复地蹲下、起来。而有一次,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迫使她根本无法站立,必须卧床休息。但实验正进行到攻坚阶段,朱蓓薇毅然选择了坚持。她让别人帮忙在实验室一角支起了一张木板床,每天平躺在床上指导实验,一躺就是一个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朱蓓薇对于实验的要求依然非常严格,所有数据都经过多次重复验证,确保准确无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海参自溶过程的无数次试验和精心研究,朱蓓薇最终揭示海参自溶的机理,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其一整套海参自溶酶控制技术,在探索海参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

其成果“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是她十几年来辛勤汗水的结晶,这一填补了国内海参深加工领域空白的重大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12项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解决了海参“贮藏难、加工难、食用难”的瓶颈问题,催生了我国海参深加工产业,引领了海参深加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获奖后,她把技术在辽宁、山东、福建、河北等省的18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为“獐子岛”等多个国家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产品品种由最初的干海参、盐渍海参2个品种,发展到4大类10多个品种,产品销售遍及全国。

深加工技术的推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海参养殖业,2014年海参产量20万吨,产值超过500亿元,海参成为我国水产品中单品产值和利润最高的品种。海参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精品养殖,使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她也被同行誉为“揭示海参奥秘的先行者”,对中国海参深加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海参研究获得成功后,朱蓓薇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最大品种——贝类,并研究建立了贝类精深加工的技术开发体系,解决了海洋贝类热加工食品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贝类的高值化利用,推动了贝类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的转变。她凭借“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再次登上荣誉的领奖台,成为5年内两获国家科技大奖的杰出科研工作者。

如今,朱蓓薇又把研究目标转向了虾、鱼等其它大宗水产品,以期利用已经建立的关键技术解决其它大宗水产品的加工共性问题,进而推动整个海洋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辨识和培养人才的卓越伯乐

重大项目越来越多,要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离不开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能坚持、能战斗的科研团队。朱蓓薇一贯坚持选择热爱科研、勤奋踏实的团队成员,而其团队成员也正是被她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真诚、谦逊、善良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和凝聚。

朱蓓薇以项目拉动团队建设,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团队建设融为一体,根据团队每位成员的特点,确定了不同方向并分别指导,因材施教,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在团队内部还建立了经费管理、奖励、例会、交流等机制,保证了整个团队高效而团结地运转。

如今,朱蓓薇的团队正在快速地壮大和成长着,70后、80后的年轻人构成了团队的主力军。他们正以朱蓓薇为学术榜样,坚持走在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道路上,逐步参与和主持国家重大的科研课题,成为朱蓓薇牵头组建的“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骨干,也成为我国食品科学领域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一支新生力量。

只有培养出一批青年人才,国家未来的科技事业才后继有人。对此,朱蓓薇深感欣慰。在她的心中,始终相信在实验室中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个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执守。而恰恰令她很高兴的是,她的团队成员也持守着同样的信念。

把热情献给社会的草根学者

虽然朱蓓薇的科研之路充满了难以道尽的艰辛和困惑,但还是欣喜地看到了勤奋认真做事、以赤诚之心待人的回报。从单枪匹马到一个团队的高效协作,从一个单位的孤军奋战到各部门的鼎力相助,从一项项成果的日积月累到数家企业的价值认可、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从行业的默默无闻到全国领先优势,她和她的团队将他们的科研成果推向祖国大地,她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科研业绩,也收获了一份又一份信任和真情。

在科研任务日益繁重的今天,她毅然决定,带领着团队做第三方检测资质的认可,即为给企业加工中提供科学的检测,不断完善生产技术,实现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有效监控。经过近2年的努力,如今,她们的检测已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拥有了对外承担检测项目的能力资质。她说:“这个检测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实实在在地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朱蓓薇教授用坚实的脚步留下了闪闪发光的足迹。当被邀请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分享一些科研感悟时,她说:

“做科研工作一定要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探索精神,我们也就失去了科技工作者的灵魂。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以认真、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去努力践行。

“做科研工作同样需要拥有至诚、至善的人文情怀,我们应尊重不同的价值,相互协助,以谦虚的态度去求学问路,以包容心对待不同的声音,决不要因为个人的一点利益而践踏整个群体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

“做科研工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要甘于做一个‘草根学者’,高谈阔论远不如选取一个你认定的研究方向,每天都努力去超越自己一点点,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无需羡慕别人的风光,十年、二十年下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在等着你。

“做科研工作要胸怀国家、社会和学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斗志。不要在所谓的成就和利益中止步不前,要以一种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使命感而努力进取,永不懈怠。

“做科研工作更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永远没有所谓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取得的成就,缺少了任何人的关心和帮助,都不会有一种完美的结局。”

当谈到自己的成就时,她只是淡淡一笑,坦言到:“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成长之路没有任何特色和出众,我有的只是认真、勤奋和坚持。”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朱蓓薇深感这一头衔沉甸甸的分量。对此,她诚恳地说:“荣誉是大家给我的,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回报社会。”

一言以蔽之,一直以来,激励朱蓓薇在科研攀登的道路上不知疲倦、不畏艰难的前进动力,即是她对科研事业的真心热爱和要为国家民族真正做点实事的庄严使命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

作者: 海参网

★海参网是一个专业的海参批发零售、招商、加盟、代理、价格资讯、知识分享平台。 ★海参网依托国内外大型海参生产加工基地,产品种类齐全、产量丰富,全部一手货源、货源稳定、品质稳定、价格稳定,一斤也是批发价,可代加工,可OEM贴牌,只为广大海参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海参。 ★如需海参鉴定、价格评估、购买海参、开店加盟、海参批发、代理、学习交流,请加微信/电话:15165716161复制手机号添加微信)或拨打电话咨询。
没有了

已是最新文章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返回顶部